其次,腹腔组织挤压下坠造成重心下移,使形态呈更加沉稳;
第三,由于尾间紧邻腹腔下,尾闾动和脊动以及丹田状态是三位一体的关系,相互协作,相互依存。
如当尾闾下翻发力时,腹腔必沉实,脊柱必呈向后弓状。
身体健壮或经锻炼,使腹肌、腰强壮有力,腹部协调动能力加大,此即所谓丹田气足。
3、关于气贯四梢。传统的形意拳术理论中的四梢,分别指头发(血梢)、指甲(筋梢)、舌头(肉梢)、牙齿(骨梢)。
在我们发力时这四个梢均在起作用,有四肢百骸皆动之意。
为使发力时动作行为要求更为明确,笔者认为还应有“意梢”和“力(劲)梢”的说法。意梢为眼睛,“心为元帅眼为先行”,“眼要毒”,发力时眼睛要充满杀意。
力梢即动能输出点位,即广义上的拳。气贯力梢包涵的内容:一方面是力梢怎样承接好传到的体动能量流;
另一方面是力梢怎样完成动能从我一方至对方身上的最有效的传递。
力梢何时挺、放速,选好打点、意念深远的最佳形式组合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。
笔者认为:说“气贯四梢”,不如说“气贯力梢”更为简明扼要。
若从气是体感及体动产生劲力的角度概括,将“气贯力梢”称作“劲贯力梢”更为科学,更便于理解。
4、什么是气之合。气是意与力之间联接的扭带。
力中带有意和气之后则变为所谓的劲。
体感是体神经对大脑的反馈。
是神经对肢体行为方式、时间、递次顺序、路径、目的等综合的反应。
武术所修炼和追求的是人体在自身安妥的前提下,使功力如何达到最大,蓄发力如何更有效。
习拳过程是刺激神经、神经功能挖掘、神经联系渠道的唤醒和再造过程。
气之合,就是通过拳术练习使动能流动的体感得到强化,使运动过程的神经反应更加明晰。
在意和力、躯干和四肢间建立起一个通道,实现内外六合,完成所谓的气聚丹田又贯于四梢之任务。
二、怎样做到气之合
为达到气之合,形意拳传统习练步骤是先打身形基础,再练动感,最后再练任意状态下的内外六合,整个过程依次为整式练习、整劲练习和整合练习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