形意拳整体运动技法,要求外三合、内三合、内外六合。
内三合为意、气、力合。意,指人的思维活动;力,指人运动产生的力量。
在这里,气是灵魂,气与意合、气与力合的“气合之技”,是其重要核心技术之一。
一、有关的几个概念
1、关于气、发力、气感。古代哲学早就认识到“气”是构成世界的基础物质,并由此派生出很多相关气的概念,如:自然界之清气,经人肺功能吸入体内;
水谷之精气,经人消化功能转换成生命运动维系的营养;人体的气血之气,泛指体质状态、精神状态、运动能力等。
形意拳的许多拳论中有关于“气”的描绘:“气血充盈则精神健旺,气血亏损则精神萎靡。
故内家拳之根本是内气。
而丹田是内气之府,练拳者必先培养气血紧于丹田,丹田气足,然后引之内达于脏腑,油然见于面而为神,发于四肢而为力。”
阐明了“气”是人体生物场中的一种能量流,是生命现象的根源。
“气”是人的体能,源储于丹田,经达于脏腑,终出于四肢,又含有补气、聚气、运气、气贯四梢之意。
人的发力是能量的转化和输出,能量来源于食物和自身储备,通过血液对肌体的营养供给而产生运动能力。
人体运动系统由骨、骨连接和骨骼肌组成。
在运动中,肢体各相应部位依次而动,将动能按一定路径送到输出位置,从而达到所谓的全身而动。
我们在练拳时,会明显地感觉到体内动能的汇集和传递过程。
局部的肌肉运动必然产生身体热量,在动能传递路径将留下热的轨迹,一股热流感就此产生,犹如一股气在体内流动,前人把这一动感称为“气”是可以理解的。
所谓的运气,不是真的气体在体内行走,而是体感即神经反应在大脑中的印象而己。
当我们站三体式静桩时有周身热腾的体感,特别是掌中有热、麻、胀的感觉,指有硬挺的感觉,这是营养供给增强体局部动感的反映。
此时手的掌指区域会形成一个生物电场,即气场和所谓“气功”。
要说明,由于此生物场的强度十分有限,不具有击打能力。
2、气沉丹田。古人认为丹田是内气之府,练拳者必先培养内气聚于丹田。
而人的腹腔充满了器官组织,没有所谓气的通道和存储空间,因此这里说的现象其实并不是“气沉于腹”。
我们知道,人的肺呼量同腹部状态相关,吸气时胸腔扩容而腹腔缩容,呼气时则反之。
发力呼气时,腹部为配合胸腔压缩减容必然是组织挤压下坠而肚皮努力膨鼓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