否则,再天资聪颖,也不过是个练家子,难以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。
练形意拳有“一年打死人”的说法,虽然夸张,但也说明形意拳具有质朴、简练、实用的特点。
所以,练形意拳的人,应善于把握体用结合的关系,把练和用紧密集合起来,体味形意拳“打人不露形,露形不为能”的拳理。
练法,用外表的动作“形”,反映动作内涵的“意”,此时外表需要循规蹈矩,不能改变传承,要用一成不变的“静态”规矩反应内心的动态,不断升华意境;
而用法,则靠千变万化的外形来体现内心“无我”这种恬淡的境界,必须要忘掉身心,以至于进入一种毫无畏惧的忘我状态。
拿形意拳的练法和用法相比较,既有拳架结构的变化,也有动作多与少、幅度大与小、力道刚与柔的变化。
就是同一个用法之间也有这种变化。动作虽然没了平时练的摸样,却处处透出了形意拳的味道,这对于平时怎么练就想怎么用的人来说是难以理解的。
用法和练法比较,要能够做到动作省减了,而意思仍然存在,这可以从“防即是打、打即是防”之间的顾盼、呼应、贯通之中去领会。
这种“用法”表面看起来动作很简单,甚至只是一动而已。
其实是一个非常注重节奏的、连贯起来的复杂动作,是动动交代的清清楚楚的能量组合,不是简单的一个动作。
有人讲,形意拳用法必须带着它一定的形象。
的确,形意拳有“五行”、“十二形”等明显区别与其他拳种的特色动作。
但一用起来这些“形”,就如同书法中把正楷写成草书的关系一样,快的在似与不似之间,甚至快的认不出来。
但心里清楚,用法的每一动都来源于平时练的形,是一种熟能生巧、融会贯通、随感而发的下意识动作,而真用到这些形时,内陆里早已养成要特别认真按要领去做的习惯。
形意拳法理中贯穿着《易学》中“变化”的原理,是一种千变万化的拳学,单纯用一个统一的动作标准去学习、研究它,反而难以领会他的奥秘。
内家拳的第一要义
内家拳最重要的就是龙、虎、熊三劲:龙就是脊椎劲,虎就是胯骨劲,熊就是肩胛劲,三劲合一,就有了整劲,内劲。
龙虎熊三劲。狗抖毛、虎捕食、豹奔袭、驴打滚、熊蹭树都是用的这种劲。
所以,内家拳的第一要义就是放松,要想放松,就要抻筋拔骨,打通劲路,胯裆发出10个量的劲,从攻击点上出去的时候要留下9个的量。
胯骨开合发力,脊椎节节贯穿束展发力,脚腿支撑发力,肩胛开合手臂传送发力,手指甩鞭发力。
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做到一是放松,一是抻筋拔骨,放松和抻筋拔骨都是为了打通劲路。
会发力了:胯骨劲、脊椎劲、肩胛劲,这就是三种根劲,然后打通了劲路:放松、抻筋拔骨,整劲自然就出去了,所谓形于手指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